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南国深秋,在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校长杨振永点开他和一个百岁老人的聊天记录,满屏都是老人分享给学校的正能量推文和教学建议。“9月6日,什么是家;9月3日,爱国主义教育……每次收到老人家的教学建议,我们都会组织学习,可以后再也收不到他的信了。”杨振永有些伤感。
杨振永口中的百岁老人是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潮籍博士生导师杨恩泽。杨恩泽一生科研教学孜孜不倦,期颐之年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培养了无数国之栋梁;他淡泊名利,生活甘于清贫却倾囊助学,资助了无数贫困学子。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对国家的无尽的忠诚。
10月9日,杨恩泽先生与世长辞,走完他朴实而又不平凡的百岁人生。在他的追思会上,有人在吊唁词上写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不求名不图利,一辈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辈子与人为善,一辈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青年。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做到了这一切。”
战争年代许下救国初心,潜心科教一线奋斗终生
在国内光通信技术领域,杨恩泽是元老级科学家。他主持研制的“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是我国第一条通过国家鉴定及验收的实用化光纤通信线路,这条线路的建设又称“八二工程”。
1978年邮电部提出建设这条线路,杨恩泽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当时光通信在国际上才刚刚起步,国内更是一片空白。“为了线路的建设,他呕心沥血。”在追思会上,有人谈起“八二工程”说,“研制人员都获得国家奖励他却丝毫不争功,仍然默默地继续做研究工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作为我国光通信领域的开拓者,杨恩泽这一生都坚守在科研教学第一线,退休后仍选择留在天津大学,做实验,搞科研。去世前几日,他依旧如同过往数十载一般,于清晨薄雾中踏上去办公室的路。“大年初一他都去实验室做科研。”
谈起杨恩泽扑身于科研的初心,还要追溯到那段抗战岁月。1937年,杨恩泽考入武汉大学,在战争炮火中开始了难忘的大学生活,8年时间,他跟随学校前往四川乐山,亲历了敌机紧追不舍的轰炸,痛惜死难的同胞和被毁的家园。“眼见国破家亡,我内心苦闷极了,怕当亡国奴呀。”杨恩泽曾在采访中说,民族经历的苦难,让他立志科学救国,改变国家现状。
这份科研初心从未改变。1985年杨恩泽到天津大学任教,白手起家建起了天津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实验室初建时,急需一台26万元的科研仪器,可这笔“巨款”难倒了大家。得知情况,杨恩泽毫不犹豫,带头放弃了原应属于自己的正常科研提成用于仪器购置。实验室的老师们纷纷响应,保证了实验正常进行。
对杨恩泽来说,科学研究是生活之日常,也是生活之乐趣。“有课上我就快乐,没课上我就不快乐。”杨恩泽常对劝他颐养天年的朋友说。他的儿子杨石念及父亲年事已高,曾想将父亲留在深圳家中赡养,可无奈的是,“父亲在家中总爱打瞌睡,提不起精气神。”杨石说,最后还是让父亲回到他了热爱的学校。
10月20日,是杨恩泽先生的百岁寿辰,杨石像往年一样,准备了蛋糕和鲜花。原本杨石和父亲约好,在实验室里过完百岁寿辰,就和奋斗一生的实验室道别。“也许你太爱你的实验室,这一次你没守约,而是去了天堂,继续你钟爱的事业。”杨石写下这样一段话。
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人生,倾囊助学光热恩泽后人
“父亲去世后,第二天家里的钟也停摆了。”杨石想要修的时候,发现了杨恩泽在钟的背面写下了“2018年11月修理并换电池”的字样。杨石说,在印象中,他的父亲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大到钟表仪器、小到切菜刀具,都是自己手工维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面上买不到电风扇,杨恩泽从旧货店里买了一个旧的留声机,经过计算调快转速,再装上2片扇叶就变成了电风扇。
“他的外套是挺整洁的,但是他的衬衣和内衣内裤,都是补了又补。”杨石在收拾父亲衣物时,发现整个柜子里几乎没有一件好衣服,衬衣领子都磨损得很厉害。有一条棉毛裤,满是补丁的模样让人看了都难过,但是杨恩泽就是不肯买一条新的。
“父亲一生都不争不抢,不逐名利。”杨石说,常有人和父亲说,学生中都有人做院士,要是争取一下,他也会是院士。每当这时,父亲总说:“当不当院士不重要,关键是能为国家做些事就行了。”
生活中,杨恩泽是一个极其俭朴的人,常言传身教,劝诫身边的人要帮国家节约资源。他把家中所有的灯都做了检测,比较每一个灯的功率,然后调整更换,满足日常用电需求的同时做到最节能。他还有一个习惯,所有洗漱的水都会存起来二次利用。“每次去他那的时候,我就特别不习惯。”杨石说,有一次上完厕所冲了一桶水,因为这事还被父亲批评。即便是拿来冲厕所的脏水,父亲都不让他冲多。
杨恩泽对自己的生活几近“吝啬”,却将攒下的钱毫无保留捐给了需要的孩子们。得知家乡饶平县所城社区的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他萌生了助学的念头。2005年,他建议学校将一批10台淘汰的电脑捐给家乡的小学。
后来又想,有了电脑还应该有个像样的机房。于是,他又决定捐资30万元帮助所城镇中心小学建一座科学楼,并承诺在未来20年中每年拿出1万元(从2008年起增加到每年2万),资助并奖励生活困难、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为家乡的孩子们插上了科学翅膀。
“父亲从2012年开始立遗嘱,捐助金额、对象每年都更新一次。作为子女,我们会按照父亲的遗愿把他想做的事情做完。”杨石说,父亲的捐款除了学校,还有给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唯独没有给子女留任何财产。但他的精神和品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人,是他留下最为珍贵的财富。
“他留下来的这栋科学楼,反而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杨振永指着学校的一处空地告诉记者,学校准备为杨恩泽先生设置一座雕像,让他的精神永远刻在所有师生的心中。
【全媒体记者】郑淼鑫
【通讯员】余秋松 洪志滨
综合新华社、天津大学官方公众号
【作者】 郑淼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