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大虎山,位于临淄城区西南部的辛店街道办事处和金山镇交界处,山体走势呈东西走向,就像一艘“巨轮”,又像一条“巨龙”,昂首航行和游走于石化城的“海洋”之中。她海拔246.5米,西、南方向为山地丘陵,东、北方向为谷地平原,乌河就发源在她的山丘区,沿随着山坡向北流去,经过临淄区稷下街道办、凤凰镇、朱台镇,在六天务村进入桓台县,后流经桓台县果里、索镇、起风等乡镇,在起风镇夏庄村北入预备河后进入滨州市博兴县境内,在博兴县湾头村汇入小清河。
大虎山原名“打虎山”。因为大虎山叫起来顺嘴,所以,人们一般就叫她“大虎山”,历史上传说赵匡胤率兵北征途中,在大虎山遭遇草寇张盖,经过数次交战,难以剿灭。路遇一位道长。道长对赵匡胤说:“你是真龙天子,但与你对阵的是称为九头大王的山寨主,一条龙当然斗不过九条龙了”。赵匡胤向道长求教。道长说:“我在你的战袍上再画上9条龙,加上真龙天子,就是十龙战九龙,保证你能取胜”。道长在赵匡胤战袍上画了9条龙。休息片刻之后,赵匡胤重新披甲上阵,果然将张盖剿灭。赵匡胤追击残兵至今矮槐树村水岸边,下令士兵就地休息,将战马拴在槐树上,解下铠甲到河边洗涤征尘,把洗过的战袍挂在矮槐树上凉晒。赵匡胤凉晒战袍的槐树,从此枝叶下垂,密密团团,不再长高,成为当地景观。“矮矮槐荫夏日浓”,被列为“临淄八大景”第二。
传说二: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登上君位后,鲁国予以干涉,两军战于大虎山,鲁军大败。
1948年初夏,一股从潍县战役败退下来的国民党残兵败将为了逃脱解放军的追击,抢占大虎山,挖战壕负隅顽抗,我军趁夜黑组织力量对山上的敌人发起进攻,战斗打得紧张激烈,枪炮声响成一片,整个大虎山笼罩在战火之中,照明弹把山被照得通明,飞射的子弹象一串串流星在飞窜,爆炸的炮弹象一堆堆火焰在燃烧,战斗一直进行到天亮,枪炮声才稀疏下来。我军战士不怕牺牲,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冲杀,被我军打得狼狈不堪的敌人终于在第二天夜里,落荒而逃。
大虎山下曾留下不少烈士墓碑,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清明节都去祭扫。
历史发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成千上万建设者在大虎山下荒芜的山沟里建起高大挺拔的塔罐,铺就纵横交错的管线,盖起层层叠叠的厂房,随厂而建的胜利炼油厂生活区就坐落在大虎山下,胜利、石槐、虎山、向阳等生活区错落有致坐落在或平坦的谷地或缓缓的山坡上,这里显得壮丽非凡,大虎山成了石化城的标志。
我是一九七五年来到胜利炼油厂的,那时的大虎山青石裸露、杂草丛生,从远处望去光秃秃的十分荒凉,那羊肠小道还是爬山的人多了走出来的,脚下的碎石让你无法落脚,荆棘酸枣刺时不时刮着衣服。就是这样,我还是经常爬到山顶,眺望那巍巍的炼塔、纵横交错的输油管线,还有铁石站那成排的银灰色油罐车,看着象巨龙一样的火车轰轰隆隆的行驶在铁路线上,为自己能成为石化城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记得有一次团委组织登大虎山比赛,本来自己身体素质比较好,加上又经常爬山对行进路线很熟悉,进前十名应该没有问题。无奈正处在感冒期间,当爬到山半腰时就感觉气不够用,嗓子就象刀扎一样难受,仍然拼命坚持,到终点时落到了二十三名,自己很遗憾。可是,从此也就落下了一感冒就咳嗽哮喘的毛病。
一九八七年三月,炼油厂团委组织以团员青年为主体、广大职工参与的义务劳动大军,展开的大虎山改造工程,他们利用节假日、工余时间开石挖坑、修整梯田、填土造地,夏天顶烈日,冬日披寒霜,先后有六千余人参加,背土上山1.3万多立方,造地三千多快,植树尽四十万株,铺设管线四千余米引水上山。在山腰和山顶设置了凉亭和观景台,修建了两处进山门,上山全部修成了青石台阶。并在山下建设了两处小观园、街心公园和桃花峪风景区陪衬大虎山。大虎山风景区初步形成,为了纪念石化人的开拓精神,这里取名为“胜炼公园”。
虎山龙洞,又名虎山隧道,位于大虎山南坡下,长一公里。炼油厂利用原来的防空设施改造成了虎山南北通道,连接了南坡和北坡,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它是临淄区境内最长的隧道。
由于炼油厂生活区的地理位置特别,与久居混凝土堆砌的都市的城里人相比,登山就成了“炼厂人”得天独厚的揽胜、消遣方式,闲暇的早晨和傍晚悠然登攀,拾阶而上,不同式样的四角、八角凉亭以及六合塔散布在沿途的台阶旁,从八角亭上俯瞰,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领略大自然的美,站在山顶,鸟瞰石化城的风貌,极目远方淄河东岸的美姿。清明节后,山上多了些景致,山体披上了绿装,满眼望去,茂盛的草丛、灌木丛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绿色的视野着实令人心旷神怡。若雨后登山,别有一番情趣,薄薄轻雾笼罩下的山脉更是朦胧诱人,稍低处的岩石上流着山体渗出的雨水,有种“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深秋的田间、崖头开着一簇簇橘黄的山菊花,满山树木五彩斑斓,绿色、金黄、桔黄、火红的叶子层层叠叠,黄叶随风翻卷飘落,偶尔一片树叶会轻轻柔柔的扑进你怀中。大虎山在居住炼油厂的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我在这里住了四十年,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都会去爬大虎山,一来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来是为了赏景愉悦心情。每次上山都分为三个阶段:从东路越蹬而上,最轻松的时候是并步跳跃上到山顶;在山顶做一些肢体舒缓运动,再对着山谷大声呼喊些声,哈哈,经常会得到远处的呼应声;然后,顺西路或南路慢步溜达下山。千余台阶来回控制在45分钟内,习惯坚持了20多年。
说起爬大虎山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是一个深冬的清晨,我六点就开始爬大虎山了,那天正好有雾,当我从山顶沿西路台阶抹黑往下走的时候,发现50米以外山半中腰的浓雾里出现了一个灰色的动物正在慢慢悠悠的往上爬,脑袋很大,像只灰色的熊!迈步的声音很沉重,啪嗒啪嗒地响着,又不像熊发出的声音。我的头皮瞬间麻了起来,心里想:在咱们这个地区也没有听说有熊的踪迹呀?看样子也不像狗?对了,山背处有“农转非”的居民住着,是不是他们养的奶牛跑了出来呀?个子有点低也不像。寒冷的清晨,山上没有一个人,十分害怕!说话间,那动物已经上来了,我赶紧躲到十米外的树丛里,看着它哒哒哒地上了山,无论怎么仔细看也没有看清楚是什么动物。当它爬到山顶灯光处时,忽然站起来了,我快步跑了上去一看,原来是一个人!他穿着一件灰色羽绒服,头上是戴着羽绒服的帽子。
下山和同事们说起,才知道那段时间时兴爬行锻炼,爬行运动有益健康。
如今,离开石化城已经快三年了,很怀念在那里的日子,怀念大虎山,怀念桃花峪的一草一木。
现在十月金秋,天高云淡,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很想再站在山顶塔上向下望,十里油城尽收眼底,追忆那开发和绿化大虎山的日日夜夜,追忆那艰苦奋斗的岁月,让记忆定格在那火红的年代,定格在大虎山的秀丽精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