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作者简介
马昆明,男,共和国同龄人。从1971年到1988年,分别在本溪地区三座国家统配煤矿工作。爱好阅读,喜欢写作。
本钢总医院“宫原医院”时期的建筑
由于对外宣传,需要保证数字相对准确,所以工作需要经常去北院有关办公室,比如矿调度、技术科、矿办等部门去核实情况。一来二去,我开始熟悉北院,熟悉北院的办公室。
在“二道二平”这个“田”字形大办公楼(也可以叫它为“楼”,因为在整体平房建筑的基础上,有局部的二层“阁楼”,并在“阁楼”上边开有天窗)的正中心位置,是党委书记、副书记以及政治部、党办等办公室,真正体现了“最高指示”的“东西南北中,党政工青妇,党是领导一切的”。矿长办公室在“一道一平”的东北角,矿生产调度室紧贴其壁,便于矿长随时掌握全矿生产、安全动态。去调度室,或路过党委书记室,或路过矿长办公室,我每次都轻轻的走。因为走廊全是红漆木地板,怕弄出响动影响屋里的大领导正常办公,虽然不知道里边有没有人。进入调度室、矿办、技术科等业务部门就有些随便了,一回生两回熟,慢慢的大家熟络了,说话唠嗑也顺溜了,虽然声音并不大。
这个办公建筑,每个房间天棚都特别高,差不多有两人高。最具特色的,是每一个房间里,几乎都有一两个悬空洗手池和涮拖布的排水池,而且洗手池两个水龙头,分别是凉水和热水,热水还是24小时都有,这在当时的一般厂矿办公单位中很少见。开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听说这里最早原来是中日合开的医院,才恍然大悟:医院的设施里,最基本的要件之一,就是水池、下水和冷、热水。
建于1916年茨沟的“湖山医院”,在现代医院建筑史上,是本溪市当时最大、最耀眼的医院了。它设有“中医部”、“日医部”两大分类。“中医部”不是现在的“中医科”,用传统的中国医术看病,而是指专给中国矿工、冶铁职工看病的医疗部门。因为这所医院是“中日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共同开设的,不单是日本人的;“日医部”则是专给日本人包括日本矿工、日本冶铁职工看病的医疗部门。这两个医疗部门严格区分国籍、人种,各司其职。当时的本溪湖,原来的“清日本溪湖煤炭有限公司”已经扩大,更名为“中日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就是说,不仅产煤,而且炼铁、烧焦。一铁厂及其附属单位已经设立,“1号高炉”已经点火开工,中国人,日本人,还有其他外国人,已经大量涌进这块宝地。人多了,特别是挖煤、冶铁的产业工人急剧增加,达到两千多人了,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医疗卫生配套设施,“湖山医院”便应声而立。
在“湖山医院”成立之前,本溪湖还有一座采用现代医学的医院,那是1909年建起来的“南满铁道医院”,位置在“诚忠山”下现在溪湖区区政府大楼过道十几米西北对面的“溪湖区法院”地方,拆毁于本世纪初。这座医院的建筑风格、建筑特点和建筑格局,几乎就是“湖山医院”的“原模子”,只不过建筑面积要比“湖山医院”小多了,可能不足1/4。没办法,后来者居上嘛!“湖山医院”虽然是小老弟,是学着人家建起来的,但它的建筑规模比“铁道医院”气派得多,就像彩屯煤矿和新洞煤矿,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反比前浪高。这座“南满铁道医院”就是现在的本溪地区“铁路医院”的前身,如果还能保留原貌,到现在已经110年的历史了(没有原貌了,也是110年历史)。“南满铁道医院”原来是日军与俄军打仗时的随军野战医院,战后叫“南满铁道医院”。日俄战争之后,中日双方政府为落实《朴茨茅斯和约》条款规定,将南满路权从俄国人手中转让给日本人,日本国关东厅(设在辽阳)决定将“南满铁道医院”正式建在安奉铁路(现今“丹沈线”)干线的正中间——本溪湖,便于为安奉全线服务,并于1912年将其更名为“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本溪湖医院”。
这座铁路医院,原来是专门接待南满铁路系统的日、中职工看病治病的系统内部医院,后来随着本溪湖繁荣、进步的足迹,也逐渐对外开放,接纳铁路系统以外的患者。我的内兄妻大舅嫂是本钢系统的职工,第一次分娩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医院的医疗技术非常高超,据说建院初期除了日、中大夫、护士之外,还有英、德的外籍医务专家呢。医院的医风、医德也不错,细致耐心,十分负责。大舅嫂分娩之后,德高望重的老医生和护士一路步行护送几里地,一直到家,没有任何特殊关系,却分文不取。幸运的大胖小子安然入睡,他是几百年前从河北沧州孟村“南兆河张庄”来到兴旺发达的烧焦卖炭的本溪湖火连寨的“张”姓后代传人,他的太爷,是火连寨近百年“德、聚、百、万、仓,吉、庆、有、余、梁”十个辈分里打头的“德”字辈,到他这“万”字辈的,本溪不少;而他现在儿子的“仓”字辈,由于那些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少了很多。火连寨张氏“百”字辈的人最多,叫“百春”同名同姓的就有三四个,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这个“万”字辈胖小子新生儿的母亲姓“海”,是明朝清官海瑞“海青天”的直系后人。
“南满铁道医院”建在1909年,比“湖山医院”早建7年。“湖山医院”这个雅号是1935年才改过来的。19世纪末出生的百岁老人邓守屏,曾经在“湖山医院”(茨沟医院)当过大夫,与当时医院里面的日本医生们共同给矿工、钢铁工们看病、疗伤。1951年前后,这些日本人先后被遣返回国,而我们的邓老早在1953年本钢总院成立之初,就光荣的担任了第一任中国人的院长。
“湖山医院”后来怎么变成了我们本溪煤矿的矿机关办公室了呢?这是我想要了解知道的关键问题。听这些“老煤矿”们说,1940年左右,“湖山医院”就开始在彩屯地区设立分院,叫“彩光医院”,为开始建设月牙岭西麓“竖井”的日、德和中国矿工们看病、救护;1945年,“宫源”地区钢铁工业生产、建设摊子越铺越大,职工、家属越来越多,就在现在的“本钢职工总医院”位置上,又建起了类似“湖山医院”的平面“三横三竖”格局的二层起脊小楼,各个房间室内是局部红漆木地板,外墙皮是土黄色裸水泥抹面,后来改成了粉、白两色参差相间的马赛克瓷砖贴面。建成以后,从“湖山医院”的人马里面分出来一部分,充填到了这座新院里来,名字叫“本溪煤铁公司宫源医院”,实际也是湖山医院的分院。茨沟的湖山医院继续保留、使用。后来,日本垮台,“湖山医院”、“彩光医院”、“宫源医院”统归国民政府管属,日本国籍的医生还继续留用;再后来,共和国成立,三处医院收归国有。1953年,本溪煤铁公司分家,在彩屯汽车站东边建起的彩光医院经过扩建改造,成为“本溪矿务局职工总医院”,专门为本溪地区的几家煤矿服务;“本溪煤铁公司宫源医院”则改为“本溪钢铁公司职工总医院”,专门为本溪地区钢铁系统的职工服务了。
还没说到本溪煤矿矿机关什么时候到“湖山医院”里来的?别着急,答案已经在题意之中了。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本溪湖煤铁公司,公司煤矿部重新组织采煤生产,并把公司的牌子名称去掉了“湖”字,叫做“本溪煤矿”。从1953年算起,到文革开始,这座原“湖山医院”一直都是“本溪煤矿职工医院”,专门负责本溪煤矿的医疗任务,不再叫“湖山医院”了。而本溪煤矿从共和建国到文革前,矿机关是在柳塘居民煤场子附近的红砖平房大院(后来的矿中学校)里办公。文革期间,本溪煤矿在柳塘新建了矿职工总医院,将茨沟的“职工医院”搬到柳塘,矿机关搬到茨沟医院房子里。我今天站在这里,“本溪煤矿矿机关”的大院,才刚刚历经十个春秋,所以才具有那么浓厚的医院风格特色和气息呢!
(插图感谢“印象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