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农村取名字一定要避开的坑!
国庆过去,又有许多“国庆”宝宝出生,喜悦之余,给宝宝起名字又让大家犯了难!
尤其是在农村,取名字是一件大事,要准确的记录下生产八字,找高人求取,通常还要花上不菲的金钱。
这些高人通常都会询问一下家里的情况,简单的问一问长辈们的名讳,然后伸出左手掐指推算,说一说五行命格,在纸上写上几个名字供选择。
有时候有选择还不如没有选择,这几个名字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来看去,不是这个不行就是那个不行。
为什么农村取名字这么费劲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取名字要避讳!
说起名字上的避讳,其实并不是我国的特例,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普遍。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美洲的印第安人、高加索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巴拉圭的阿北波尼人、澳洲土人和非洲祖鲁人都对名字非常的避讳。
这里的深层原因其实是从原始社会一直流传下来的神秘主义。在传统的深处,大家都认为人名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超人能力的符号,一旦别人获知了你的名字,他就能获得你的一部分超能力。
在我国也有这样的传统神秘主义认知,总是认为名字和一个人的魂魄是相关的。
很多的宫廷大戏中,偶尔能看到一个人想要害另外一个人,总是要做一个小布偶,上面写上对方的名字和生产八字,然后在布偶上扎针,似乎可以真的把对方害死一样。
而被扎的人也对这种事情非常的在意,这说明在被扎的人来说他们也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样的事情真的可以害死人命。
这种观念不断发展,后来慢慢融入到社会道德之中,也被一些人利用这种观念来打击别人。
我国对名字的忌讳,起源于周代,《左传》中记录了鲁桓公给太子起名字的事情,当时大臣们就说起名字要避讳国名、山川名、官职名等。
这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名字的避讳。
说完避讳名字的原因,接下来说一说在取名字的时候要避讳的种类。
第一种是个人避讳。这种情况现在应该不存在了,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是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下级要为上级避讳,百姓要为官员避讳,所有人要为帝王避讳。这里面最著名的事情应该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例子了。
当时,田登是父母官,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按例要放灯三日,因为灯和登同音,所以田登在发布告的时候就写为“元宵节放火三日”。
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关于南宋钱良臣的故事。他有一个小儿子,非常的聪明,从小读书就知道避讳父亲的名讳,于是每逢看到书里有良臣二字就改为念爸爸。
看起来很孝顺,但是却闹了笑话。那一天读的书是《孟子》,里面有一句话是“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小儿子还是照惯例读书,一下子把父亲读作了民贼。
第二种是家讳。这种现在还是很常见,主要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讳父祖名讳的做法。中华民族一直强调以血亲为基础的家族传承,心中最信奉的就是祖先,所以特别在意避讳祖先的名字。不信,你看看你周围的人,他们的名字肯定没有跟父亲和爷爷重的。
也因为这样的原因,类似“去你妈的”之类的咒骂特别普遍也特别恶毒。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关于“诗鬼”李贺的。李贺的父亲叫做“晋肃”,因为李贺才高八斗,很多人都嫉妒他,怕他参加科举考试就没有自己什么事了,于是有一个人硬是把“晋肃”用方言谐音读作“进士”,这一下子就让李贺为难了,要避讳父亲名讳就不能参加科举。
最终李贺也没能参加科举,不过李贺似乎并不在意,很快就写出了雄鸡一叫天下白的诗句。
第三种是圣人讳。这主要是我国传统上的圣人的名字要避讳。比如孔子名丘,导致现在人都不会取名叫丘,还有一些原本姓丘的人为了避讳也把丘改为邱。
除了这三种避讳之外,起名字还要注意几点。
一是不能要去反面人物的名字,比如秦桧等。二是不要异化名字,明明是男孩子非得取一个女性化名字。三是不要带消极色彩,比如取名叫愁烦之类的。四是不要带伦理艮那种的,比如取个名字哥、爸、爷之类的,容易引起纠纷。五是不要狂妄。
当然,现在社会观念日新月异,传统的那一套已经渐渐不再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就凭个人喜好,这是因为当下农村人的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了,很多人都从古书中找字来取名字。
这很好,但是千万别走极端,取出来的名字拗口又难写,其实也挺麻烦的。
记住上面这些,取名字就不用那么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