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五星街办东南角,秦岭脚下,沣峪口之北,十堡江村最南端,距西安钟楼27公里。东临西沣一级公路(210国道)与滦镇街办为邻。南有滦东路,路南是滦镇徐家巷村、下滦村。西距燎原村(袁家村)、胡家寨一里之地。北与跃进村(侯家堡)紧连。由村西江太路(江南至太原庄)向北与西太路、西户路相接,向南与环山路相连。村东有金沙河、通天河从南向北流过,西有沣河。流水潺潺,具有鱼米之乡的江南风光。6个村民小组,1820人,420户、耕地1800亩。主要姓氏为吕、刘、赵、王、何、夏六大姓,其余蔡、韩、孙、于、葛、洪、唐当年都是独户迁入。有90岁以上老寿星两人。
由十堡江村之三堡组成,从南向北分别为王家堡、赵家堡、南吕堡。1955年,三个自然村联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因为地处“十堡江村”最南端,加之有一部分水田种植水稻,盛产大米,颇有南方水乡特色,由此定名为“江南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为“江南生产大队”,1984年取名“江南村”。
王家堡在村最南端,古称旧堡子,亦名老姜堡子。明崇祯三年(1630)因王姓增多,改为王家堡。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王家堡。
赵家堡,明初赵姓人已居此地,亦称旧堡子,明崇祯元年(1628)得名“吕家堡北村”。清嘉庆《长安县志》已名北吕堡,因赵姓人居多,民国8年(1919)改村名为赵家堡,《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已称赵家堡。
南吕堡,明崇祯三年(1630)以吕姓人居住古姜村北门处得名“南吕堡北门村”,清嘉庆《长安县志》已改名为南吕堡。清道光五年(1852)村因被淹,得名“水围城”,民国8年(1919)复名南吕堡。
清嘉庆年间,王家堡全部为王姓,分王家堡和茄子圪瘩两处居住;赵家堡以赵姓家族为主,有部分吕姓;南吕堡主要有吕、刘两姓。地势低洼,水资源丰沛。“通天河”由南向北从三个自然村中间穿过,“金沙河”于村东将三村包围。新中国成立前,两河给三村带来无穷的灾难,每年农历七八月份,水漫江南,庄家全被淹没。当时流传“十堡江村水围城,玻璃罩地一片明”,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泡村”。村民的生活是“吃饭看影影,睡觉看星星”。当时传说,看到洪水中漂泊的三个村,催粮草的警官们看不到水的深浅,怕掉在水中被淹死,而不敢来三村要粮草,反而成了保护三村村民的自然屏障。
(赵汉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派来专业技术员将“通天河”加深疏通,“金沙河”改道,加固堤坝,使流水畅通,消除自然灾害,保证了粮食生产和人民生命安全。
公社化时期,大搞小麦、玉米、水稻种植,年年粮食取得大丰收。改革开放后,挖掘土地潜力,调整产业结构。先是种植葡萄,后又根据市场的需求种植草莓,草莓已成为当前的主导产业,使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0080元,成为五星的首富村。2008年成立“江南草莓协会”请专家举办科技知识讲座,指导村民合理施肥,适时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
在种植草莓和粮食作物的同时,村民办有机械厂、锻造厂、木材加工厂、家具厂、养殖场、南山农庄农家乐。有大型拖拉机4台,联合收割机4台,大型运输汽车2辆。学建筑,搞运输,走乡窜村,为村民建楼房,搞装修。青壮年男女劳力在夏秋两季收获种地后进城打工,村中无闲人。
如今,东西街道,南北庄院,家家户户都盖了漂亮的两层楼房。1995年村中引进资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打机井40眼,深埋电缆,使江南村所有耕地变为水浇田。为江南小学盖二座二层共30间教室,改善办学条件。硬化、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全村所有街道。2006年至2007年,建起266平方米两委会办公楼和村民图书室。修建村民健身广场,配备各种健身器材。改造全村供电线路,增加容量和保证供电安全。打饮水深井,建水塔,铺设供水管网,使村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荣获“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王军民)
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业余自乐班,农闲时自拉自唱秦腔、眉户戏。60年代中期还排练过现代秦腔戏。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抬社火、踩高跷,在十堡江村巡游比赛。村里建有篮球场,近年来又建起健身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年人早上散步晨练,青年人晚上跳舞娱乐。
1965年成立“合作医疗室”,配备有赤脚医生和护士。2010年医疗室为甲级卫生室。
新中国成立前,上过小学的不到20人,受过初中教育的只有4人。1953年办起一所民办学校——江南小学。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有五六十人。
赵蓬山,清末廪生,清法政甘肃县承。1917年任陕西省杂务会议员。1918年荣归故里赵家堡,沣峪地区名人洪平、吕肇基等16人为他送“德重乡里”匾一块,挂在赵家后庭门楣之上。
看望黄埔同学吕云成
吕云成,1928年生,1947年从西安商业高职毕业考入成都黄埔军校二十三期,1949年12月毕业时,在总队长肖伯平领导下大部分集体在校起义。后因母亲有病回家,现为陕西省黄埔同学会会员。
刘文杰,1941年生,1968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煤炭工业部西安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为江南村引资,帮助东大开发地热资源,1998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编写的《中国专家大辞典》。
王雄文,1973年12月参军,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转业后,曾任省级媒体编辑、记者,作品曾获“陕西新闻奖”“陕西日报好新闻奖”等十多项奖励。主编《中华美德故事》一书。
吕正,1941年生,高级政工师。1968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退休前任“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党委书记,作为全国先进集体代表,赴人民大会堂参加“五一”表彰奖励大会,受国家领导人接见。
刘秀娥(1941—1996),1958年赴青海冷湖石油管理局女子采油队工作。在零下20多度的寒冬,脱下棉衣保护采油设备。1959年在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同周总理合影留念。照片在当年《中国青年》杂志底封刊登。
吕秀华,1943年生,毕业于兰州军区宝鸡护士学校,陕西省军区门诊部护士。后随爱人调北京解放军后勤学院门诊部工作,文职副师级主任护师,退休后享受技术六级(正师级)工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