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作者:蘅苒,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古诗有云:
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胜如冰。
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西瓜是夏天最受欢迎的水果,没有之一。
火辣辣的夏天,对于一个西瓜死忠粉而言,一个冰镇西瓜带来的满足,大概就算有亿万家产要继承也无法代替。
吃瓜多年,有一个问题一直在灵魂深处飘荡:西瓜为什么叫西瓜?
刚刚享用完一个西瓜的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度娘。
有网友说,因为南、北、东都没了,所以只能叫西瓜!(信了你的邪哦,度娘说,西瓜其实也叫北瓜,你敢相信吗?)
还有网友说,因为西瓜的蔓儿朝西,故名。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听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
据说,第一个把西瓜叫西瓜的人是神农氏,就是伟大的炎帝,因为西瓜“水多肉稀”,所以炎帝爸爸给它起名为“稀瓜”。
这个说法并没有证据,大概和许多传说一样是为了给西瓜找个正经出身而附会的。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因为从西域传入中原所以叫西瓜,就好比胡豆、番薯一样,只是点名了它外来者的身份。
西瓜又叫寒瓜,因其汁水清甜,有清热解暑的奇效,是夏日的消暑佳品。
早在汉代就有文人写诗称赞过西瓜
杨晖发藻,九彩杂糅。
蓝皮蜜里,素肥丹瓢。
——东汉刘祯
绿皮红瓤,甜美多汁,和今天的西瓜相比,大概只是瓜皮厚实了些,惹得诗人有些不满意了。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西瓜在五代时就走进了中原地区,人们从回纥(新疆)带回了种子,从此以后,西瓜变成了夏天里的水果之王,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折腰。
西瓜吟
宋·文天祥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酷暑难耐,解下佩刀,轻轻一划,青玉一般的皮便裂开了,露出了殷红的瓜瓤。一口入喉,如冰雪拂过,火气顿消,就连铁骨铮铮的硬汉英雄也不禁感叹:西瓜如此美味,难怪当年邵平告老还乡后,去东陵种瓜呢!
西瓜
宋·顾逢
多处淮乡得,天然碧玉团。
破来肌体莹,嚼处齿牙寒。
清敌炎威退,凉生酒量宽。
东门无此种,雪片簇冰盘。
在诗人眼里,西瓜不仅有碧玉也一样的果皮,还有晶莹的内里。一口西瓜,顿时消退了暑气,清凉无比。
秋大热上七里滩
宋·方回
吾生所未见,自古恐亦无。
秋半不肯凉,赫日炎洪炉。
沸湍七里滩,触热乘畏途。
坐船汗如浆,况彼牵挽夫。
一樯合众力,至数十辈俱。
踏竿气欲绝,沙立僵且枯。
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
焉得大冰盘,沾丐及此徒。
侥幸据势位,极意求所误。
愿回君子心,略念小人躯。
炎热的夏天虽然已经过去,“秋老虎”的威力却丝毫不逊色。
坐在船上的诗人汗如雨下,看着秋阳炙烤下仍然奋力拉船的纤夫,诗人充满了感慨和同情。
从这一刻开始,让这些辛苦的人们在如此繁重的劳作后能吃一口解渴祛暑的冰镇西瓜,便成了诗人做官的一个小目标。
食西瓜
元·方夔
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
半岭花衫粘唾碧,一痕丹血搯肤红。
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问穷通。
夏天最畅快的事情莫过于豪放地大口吃西瓜,冰凉的西瓜带来的身心的愉悦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就算汁水把衣服染得变了色,也无暇顾及。
热浪滚滚的六月,只要一想到冰凉爽口的西瓜,口水便开始泛滥。为了能实现西瓜自由,去城郊种瓜很值得考虑。
西瓜园
宋·范成大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隐居在乡间的诗人实现了前人想要种瓜的理想,还十分善于总结经验:西瓜要种在沙地里才会长得更好。如此勤于总结研究,诗人的西瓜必定是丰收了。
红瓤瓜
明·瞿佑
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
结成曦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
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练药旧传方。
宾筵满把瑛盘饫,雪藕调冰信有光。
精致的诗人将西瓜比作是“绿玉房”,不知道谁将猩红色的血沁入了“绿玉房”中央,切开这绿玉,泻出的是不似凡品的玉液琼浆。
如此美味的西瓜,使得宾客们食指大动,纷纷加入了吃瓜大军之中。
清平乐·咏西瓜
清·许淑慧
绿橘圆洁。秋水红冰结。
饱食且须除内热。莫问幽风几月。
当年玉碗金刀。分甘曾趁良宵。
又是秋期近也,不堪归路迢迢。
又大又圆的西瓜,冰凉可口,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有除内热的功效,实在是夏日不可或缺的必备品。
对于每一个爱吃西瓜的人来说,没有西瓜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虽然我们不会用“暇菜亭前堪饱食,西瓜斗大藕如船”来形容西瓜之大,也不会用“水晶球带轻烟绿,翡翠笼含冷焰红”来表达西瓜颜色之美,更不会用“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秦”来赞美西瓜味道之佳,但……
只要有一颗吃瓜的心,
我们对西瓜的喜爱,
即使不能言传,也能意会。
毕竟天下吃货是一家。
【作者简介】蘅苒,希望用文字,记录每一个瞬间的美好,有趣的灵魂总会相聚,我在一个有意思的地方,等一个有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