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王朴(1869——1940),字素臣,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涌泉庄村人。王朴自幼家境确实贫寒。十三四岁时,王朴领着十岁的三弟到宣化入皮行学习皮毛加工手艺。没几年时间,就掌握了粗皮加工的几个关键技艺,经他泡洗鞣制的绵羊皮袄、山羊皮褥总是能够提高一个等级,成为了一名很出名的小师傅。后来,王朴不甘遭受这家皮行老板的凌辱,赌气带着弟弟离开宣化来到张家口,决心自己创业开皮行。
王朴和弟弟来到张家口后在今新华街租了两间房,又求同乡担保,向皮毛收购栈赊了少量皮张,便独自开起了小皮坊。很快,王朴在张家口皮行界有了名气。王朴精于生意,白天他辛勤劳作;夜晚又趁各皮毛经营商铺关门档口,携带成品串店推销。由于王朴的产品质量好,销路也渐渐打开。
当时,来张家口做皮毛生意的外国人很多。一位收购熟羊皮的德国人在选购羊皮时结识了王朴,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朋友。后来,这位德国人想在当地物色一位内行助手,就选中了王朴。此后,王朴一边经营自己的企业,一边协助德商收购。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王朴日渐发达起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兴起,并且迅速蔓延到张家口。一时间,洋人和洋行都成为了义和团攻击的对象。王朴的这位德国朋友惊恐万分之际,先被王朴先安顿他到皮坊避难,又冒着风险把他送回涌泉庄自己的家中隐藏起来。风头过后,德商厚报救命之恩,帮助王朴扩建了张家口皮毛厂,正式取名德和隆。
王朴头脑灵活,有胆有识。创建张家口德和隆皮毛厂后又与英国仁记洋行和德国惮成洋行协商,用洋品牌包装德和隆,赢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通过与洋人的合作,王朴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为了取得经营经验,王朴把四弟王槐推荐给德商到天津历练。王槐在天津为德商代购皮毛的过程中,因为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诚实可靠的优良品性,受到了德商的高度赏识。最后,德和隆竟然得到了德商一笔巨额无息贷款,为王朴以张家口皮都为基地,直销天津口岸的营销战略提供了资金保障。
德和隆的皮货打入天津口岸后,需求量不断扩大。王朴不但牢牢把握张库大道这个主要供货渠道,而且还在宣化办起分号,向大同、归化城、包头、卓资山、大青沟等地派出大批常驻人员,随时向他通报行情,就地收购。王朴构建的商业网络消息灵通,行动迅速,自成体系,一般商家望尘莫及。大量皮毛产品汇集张家口,通过整理、分级、初加工后,用火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天津口岸。
王朴事业日渐兴旺,财力日趋雄厚。民国初年,王朴的德和隆皮货商号发展成为非常有影响的大商号,其分号遍布张家口、北京、天津一带。天津有德和隆皮货商号与外商合资的三家企业,一家银号;北京大栅栏有经营皮革和进口百货的德聚隆皮货商号分号;张家口、蔚县城有皮货店、百货店、绸缎铺、面铺、鞋帽铺、盐坊十几处分号。王朴四弟王槐负责京津市场,成为名满京津的“王四爷”。这一时期,王朴还用巨大的经营利润,收购土地,置办房产。
在蔚县老家涌泉庄、阎家寨、南留庄、北方城等村镇一带购买土地达三千余亩,在张家口坝上大青沟一带购买土地一万多亩。另在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头等地也有许多的房产。1937年,日本人占领张家口后德和隆生意开始萎缩。1940年王朴病故,王家也渐渐失去了生气。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