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华亿新闻网 > 综合资讯> 李育起名男孩李育松口记忆馒头庵

李育起名男孩李育松口记忆馒头庵

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馒头庵在松口古镇广为人知,蜚声海外。相传乾隆年间,斋姑黄留姑在松口溪南馒头坑建造斋庵,并以所在地而取名馒头庵。

站在梅东桥上,朝溪南方向的群山望去,只见一山腰处有一个白色的小点,那就是馒头庵。

站在庵门口朝古镇眺望,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群山连绵,梅江如带,店铺如鲫,沿河老街风景尽收眼底,令人陶醉其中。馒头庵不单是善男信女祈福消灾的虔诚之地,也是远近游客郊游踏青的休闲之所。

关于馒头庵,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清末年间,一位叫“阿松妹”的童养媳,因不满包办婚姻,在新婚之夜离家出走,逃到馒头庵出家。阿松妹容貌俊俏、美丽动人,与庵堂当家人赴墟赶集之时,常常引来众多男士关注的目光,人们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四面镜”。

有一位叫梁慎芝的才子,在墟市上与阿松妹邂逅之后,被其美貌吸引,一见钟情,当即为她作诗一首:

四面镜艳影四街,众生目睹绵心惊;

秋水微波盈盈转,钗光鬈影婆娑娑。

天宫仙女世间走,凡夫俗子莫问名;

香风吹过无痕迹,浪蝶犹恋画中花。

梁慎芝对阿松妹倾心日久,并作了一组名叫《红裳赋》的诗以寄爱慕之情,在松口古镇轰动一时。然而阿松妹早已了断凡尘,梁慎芝最后带着满腔遗憾远走南洋,一去便是几十年。

阿松妹聪慧贤淑,心灵手巧,颇有才干,馒头庵第二代当家人圆寂之后,将衣钵传授于她。阿松妹当家之后,经过她的悉心打理,馒头庵规模扩大,环境改善,庵堂面貌焕然一新。为感恩香客们的捐助,阿松妹将馒头庵更名为佛缘庵。

文化大革命期间,馒头庵一度沉寂,80年代以后又重新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馒头庵位于山窝之中,周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漫步其中令人心情愉快。

又因地势较高,可一览古镇风光,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圣地。1947年5月出版的《民锋报》曾刊登一篇《馒头庵记游》的文章,非常真实地描绘了当时馒头庵的状况。

文章下笔就谈到,松口的馒头庵就如韶关的南华寺,南华寺以僧多、寺庙多、占地广而闻名,馒头庵则以招待茶室化远近闻名。当时的富贵人家到馒头庵烧香游玩,享用完庵堂的饭菜之后会在铜钟之内放置香油钱,包括港币、美钞、中央纸币等。

可以看出, 当时松口的经济比较繁荣,这可能与松口是下南洋的重要交通枢纽,又有众多人员在海外特别是南洋等地谋生有关,侨汇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接待各地香客,庵中除了备有文房四宝等设施外,还置有麻将台供达官贵人消遣娱乐。馒头庵不像内地的庵堂,这可能与松口被誉为“小香港”的经济地位有关,当时社会的整体环境相对包容和开放。

《馒头庵记游》作者与友共6人在庵中吃完斋饭后,留下6万元国币,数额虽大,但折回美钞大约只有5元。一篇游记,寥寥数百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馒头庵的生存环境,也生动地勾勒出当时松口的社会生态。

200多年一晃而过,馒头庵今天依然香火旺盛,游客众多。也许是世俗的烦恼太多,现实之中又无法排遣,唯有在青灯古佛前、香火缭绕间、木鱼声声中得到安慰和解脱。

作者简介

李育,常用笔名:孤客,广东梅州梅县松口人,职业:警察。喜欢摄影和文字。个人公号:有温度的影像。

新农民期刊

村委主任期刊

明日风尚杂志

网站被百度收录之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问题盘活旅游资源助力乡村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问题盘活旅游资源助力乡村
来源:光明日报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大..

阿常旅游舟山新二十景重磅推出一起来Get

阿常旅游舟山新二十景重磅推出一起来Get
..

两天一夜西双版纳旅游美丽的西双版纳我和老

两天一夜西双版纳旅游美丽的西双版纳我和老
大家好,我是韩梅,和老杨一路自驾旅..

旅游全覆盖文旅部努力实现三星级及以上旅游

旅游全覆盖文旅部努力实现三星级及以上旅游
中新网3月29日电 文化和旅游部29日举行..

旅游产品卖点特色产品成为假期旅游新卖点

旅游产品卖点特色产品成为假期旅游新卖点
中新网新疆新闻10月4日电(巴金 马海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