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文/李巨川
我的父亲李定民今年八十六岁,来沙市已经六十三年了。他是出生在广东兴宁(现属梅州市)的客家人,1953年考上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1957年毕业后分到沙市三中工作。说来父亲应该是与沙市有缘,毕业分配时他们班原本是另一位同学分到沙市三中,父亲是分到宜都师专,但那位同学不愿意做中学老师,而父亲听说沙市是一个有“小汉口”和“小上海”之称的城市,又愿意做中学老师,就同意了与那位同学对换。没想到这一换,成就了日后一位省内著名的中学美术老师。父亲常常跟我讲起他到沙市报到的第二天,两个三中学生一大早兴冲冲地跑到中山路的市教育局把他接到三中去的故事。这两个学生一个叫熊家庆,一个叫崔忠培。当时他们自己有个美术组,却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听说分来了一位专业美术老师,两个人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跑到了教育局。父亲的中学美术教学生涯就这样开始。他带的这个三中美术组后来走出了好些著名人物:除了熊家庆这位后来因设计鸳鸯牌床单,以手绘花样享誉国内纺织产品设计行业的著名设计师,还有如今在沙市美术界备受尊重的两位著名油画家唐明松和戴永祥,还有后来获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著名工艺美术师罗金茂。崔忠培后来没有从事美术工作,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他,退休时是荆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这些父亲最早的学生,都与他保持了长久的友谊,一直是他最好的朋友。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三中停了体、音、美三门课,三科老师被安排到学校农场劳动。1962年,父亲去了六中。六中开设美术课,但没有地方给他办美术组。之后政治运动不断,更无办美术组可能。直到文革后期各方面逐步恢复正常时,父亲争取到一间校办工厂内的小房间,组织了一个只有四名学生的美术组。这期间他也曾到市文化宫的美术班上课,后来又被借调到刚刚创办的沙市师范(今荆州教育学院)带了两年美术班。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年轻人找到家里来请他指导。现在已是著名画家和大学教授的罗彬,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跟他学画的,罗彬当时刚上初中,是由已在武汉工作的胞兄罗金茂领到家里来拜师的。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父亲迎来了他教学生涯的一个高潮。从1978年开始,他指导的学生源源不断地考取各地美术院系。那时招生人数极少,他这里却年年捷报频传。“沙市六中美术组” 声名远播,不仅在省内人尽皆知,在外地一些院校(如广州美院),它也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父亲也由此获得了许多荣誉,市劳动模范、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省特级教师,等等。还有许多报纸报道,《美术报》、《人民日报》、《湖北教育报》等等。在1986年5月举行的湖北省第四届美代会上,省美协副主席周韶华所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以哈一文、李定民为代表的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为美术学院培养、输送了大量后备人才,为湖北美术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父亲最为骄傲的事情。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成为了著名艺术家、设计师和美院教授,还有许多人活跃在荆沙地区的美术与设计行业,为家乡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父亲在沙市生活工作的六十三年,教书的同时,自己的画笔也从未停歇。从到沙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描绘这个城市,她的大街小巷,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那时沙市街上人很少,他常常就在街头架起画架进行油画写生。那时沙市没有几个画油画的人,所以常常有人专门跑来看他画画。沙市著名油画家毛成贵那时在二中读书,就经常跑到三中来看他画画,由此与他结下持续至今的友谊。父亲还给沙市当时的著名劳模王正荣、王正玉兄弟,还有1959年全国群英会代表王双林画过大幅油画像。父亲大学时主修油画,但也擅长水彩、水粉,还有版画,还有漫画。但十分可惜的是,由于生活颠簸与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加上多次搬家,他早年的画作基本上都丢失了。家里现在留有两张没有印好的他1958年创作的套色木刻《街头阅报栏》,这幅画当年曾在《湖北日报》刊登,虽是创作,但取材是沙市街头景物,从画上可以感受到沙市当年的城市气氛。
两年前我们子女给他编了一本速写集,收集了他自七十年代中期(更早的都没了)到现在的速写,包括风景和人物。他给画集起名《岁月留痕》,他认为这些画记录了他这些年生活与工作的轨迹。画集中出现最多的自然是沙市景物,因此这些画也是沙市城市变迁的记录。有一部分画稿,我觉得尤其珍贵。那是七十年代中期,他被借调到沙市师范带美术班期间所画速写。那时他经常带学生去郊区农村和工厂,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的劳动场景,工人和农民,是那两年他速写本上最主要的内容。这是时代风气,也是当时的某种要求。父亲这一代艺术家是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学习艺术并开始自己的创作和工作的。我觉得父亲当时应该是真心认同,了解并描绘工人农民火热的劳动生活应该是美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它也是极富挑战性的一件事。父亲本来也是一个对不同的人的生活充满兴趣,对劳动者充满敬佩与热情的人,接受这样的文艺观并无困难。
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一下他速写本上的沙市工厂。沙市师范所在的沙市东区,正好是沙市许多大中型企业集中的地区。七十年代中期是文革后期,各方面都在逐步恢复正常(所以才有师范以及美术班的创办),工厂恢复了正常生产,还有新的工厂开建。沙市早就是一个有许多轻纺工业工厂的城市,而此时其实已经开始了她日后成为全国著名的轻工业明星城市的征程。父亲的速写记录了沙市当年这些著名工厂的厂区景象与车间里的劳动生产的情景,还有新工厂开建的情景,今天来看,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图一,建设中的沙市制管厂,1975。
图二,建设中的沙市制管厂,1975。
图三,建设中的沙市制管厂,1975。(沙市制管厂现名沙市钢管厂,隶属于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该厂创建于1975年,是当时的石化部为“川汉输气管道工程”配套建设的钢管生产厂。三幅速写记录的正是1975年工厂开建时的情景,前两幅画于当年9月,后一幅画于12月。)
图四,沙市油厂新建洗衣粉车间,1975。(沙市油厂为沙市油脂化学厂简称,它是八十年代以生产“活力28”洗衣粉而闻名全国的沙市日化总厂的前身。该厂始建于1950年,最初叫沙市制油公司,是一家加工食用油料的工厂,后来开始生产肥皂,1970年开始生产洗衣粉,1975年进行了46项技术更新改造,随后洗衣粉生产能力发生飞跃。这幅画于1975年12月的速写,记录的应该正是为进行技术更新改造而新建车间的情景。)
图五,沙市农药厂,1975。(现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图六,沙市化肥厂,1976。
图七,沙市化肥厂车间,1976。
图八,沙市机修厂车间,1975。
图九,沙市机修厂车间,1975。
图十,沙市农机修造厂车间,1975。
图十一,沙市力车药械厂车间,1976。
图十二,沙市力车药械厂车间,1975。
图十三,沙市塑料厂车间,1976。
图十四,沙市橡胶厂车间,1976。
图十五,沙市橡胶厂车间,1976。